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德育工作>>德育动态>> 文章
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发布时间:2012/7/17 9:08:22 作者:政教处 浏览量:6768次

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案例:

小强、17岁、初中二年级,属于外地借读的学生,性格偏外向,爱交朋友,好胜心强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初一学习成绩中等,对学习数学很有兴趣。到下学期成绩开始下降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被老师批评处分过,从那以后就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了,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数学也有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到初二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在课上不仅不爱听课、不发言、还故意接老师的话音,故意说话,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火,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还召集校外的人来学校打架,同学都怕他。初二上学期11月份,他带了一把长刀到学校,在学校放了几天,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报复老师、吓唬老师的。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听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很可怕,学生怎么能对老师有这样的暴力行为呢?老师的安危何在!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力行为?是老师的错误吗?是学生的错误吗?老师该如何面队这样的学生?如何将学生这样行为的发生预防在前呢?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主要是同学间的。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和对老师的伤害”,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综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

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强,14岁,初二正是青春期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心身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有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索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刚刚还心平气和,可能马上就变得怒气冲天,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也就是说会把对一个人的怨气转怒到其他人身上;在行为上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学生的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具有自制力的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教强,情绪稳定。与之相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强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小强缺乏自制力。因为他是外地来的,所以有一定的自卑感,父母经常告诉他;“我们是外地来的容易被人瞧不起,所以你要努力学习。”小强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的矛盾之中,因此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对老师暴力倾向的举动。

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格形成的标志。人格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十三、十四岁正是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概念很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想法而忽略了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而自己对自己却没有正确而合理的评价。这就容易导致其会过多的关注老师对其不好的评语,甚至夸大某些话语的严重程度,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误会,产生摩擦。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审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又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会作出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小强儿童期的"重要他人"就是他父亲,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因此他的自我概念都是反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因此他的行为方式也是暴力的.到了青春期,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过程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这个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十分在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而且这个时期的自尊心是格外强烈的,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他都会认为伤到了他的自尊心.因此,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伤害,也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小强就是因为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没有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感受,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老师从此以后会对他有成见了,这时他对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误会,过多的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有些话语或是方式认为是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所以他和老师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深,导致最终的暴力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错位

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这里,突出的是父母的攻击行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因为,打孩子并不能真正使孩子改掉品行上的缺点,相反,使孩子容易形成对暴力的错误看法,一旦他的身体长大、力气增加后,他也很可能用暴力去对付他人。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儿童期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多的批评\指责\孩子,从来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极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差生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在愿意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兴趣.

2、师生交往中的效应偏差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首因效应的偏差

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如果在第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从他的言谈、举止等方面你感觉不错,喜欢他。那你对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会很友好。由于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一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近因效应偏差

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如我们常因某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就改变了对其的一贯看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的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以矫正近因效应偏差。

他感效应偏差

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超级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教师要克服他感效应的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光环效应偏差

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突出的一点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这个人身上,所以称为光环效应。目前,学生中出现的“追星族”就是一种光环效应。所以,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泛化效应偏差

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特征之中,如我们说西施长得美,那她肚子痛的样子也被认为是美的,这就是泛化效应。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

3、社会学习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和网络游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多次人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强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有的中学生会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引以为自傲。

三、教育策略与转化措施

1 通过合理的发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泄,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不漫

2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合理的自我概念,调整其思维模式,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归因,学会和老师相处。

4 加强教师心理知识的培训,是老师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便于老师对症下药,用老师那颗博爱、宽容之心感化学生。

5 行为矫正方法

1)消退法

有些中学生偶而打架殴斗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其实,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良好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人到强化。同时,教师却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婉转地指出他伞兵幼稚性,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理时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从而启发他们的自尊心,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的对象。

2)创造无攻击性的环境

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通常,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种学生确立当天的学心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作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作业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3)培养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对此,教师可能让被攻击的学生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紧接着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另外,也可以让过去有过攻击行为而现在已彻底改正的学生,具体讲自己的改正错误前后的内心变化,这样做会激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过去行为的可耻,这也是培养同情心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 用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下一篇: 转发:市局《关于在全市各类学校开展走进各类学生家庭的通知》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1号 联系方式:0519-82851407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

站点统计: 昨天访问: 27223次 | 今天访问: 371次 | 本月访问: 493789次 | 上月访问: 426383次 | 访问总数: 23276463次 | 文章总数: 169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