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期校本培训材料话题四:学科教学中“E学习”的开展
发布时间:2013/6/29 9:15:50 作者:教科室 浏览量:11344次
主题4:学科教学中“E学习”的开展
第一组
主持人:柯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波
活动地点:正衡初中
王咏皓(北郊初中、英语):
我校将英语课e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拍摄微视频,做好点状知识分析;教师制作单词学习单;将有关资源上传到家长QQ群、学校e学习网站平台,供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并通过网站平台网上反馈。
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对小组生成性问题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梳理重难点知识结构,各小组发布讨论结果,教师及时点拨。教师发布理解单、反馈单,供学生练习反馈。
课后:提供问题跟踪单,供学生巩固。在网上学习平台上提供有关学习资源,共学生反复观看、学习。教师及时跟踪作业情况,并编制整理错题库。
吴鸣(24中,英语):
我校在七八年级开设过e学习的公开课,认为九年级英语人机对话考前的训练是不是也是一种e学习?目前九年级人际对话训练使用了中科院的模拟软件,供学生课后在家练习使用,软件有较好的的指导作用。
几点困惑:1、e学习主要靠硬件还是靠软件?2、目前来看软件的兼容性还有待解决。各种软件的功能与效果还不平衡。
徐晓春(勤业,化学):
1、e学习实施,学生在家学习过程中,受生源的影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家长的配合和监督很重要。
2、E学习是不是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我的理解是:更广泛的基于网络的学习。
3、我在教学中通过开通学生学习QQ群,来分享好的学习资源、化学实验例子,并设定了一些奖励措施,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4、e学习中要积极运用一些新资源、新技术,比如化学教学中对制图软件和技术的应用。
5、在教师培训中实施E学习,让教师学会运用网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在家自主学习提高。
岳珏(勤业,英语):
几点困惑:
1、英语教学中使用下来感觉到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前期对学生和家长的培训,难度大。
2、教师自身日常操作的工作量很大。
3、师生在E课堂中通过网络进行对话,是不是会影响到师生之间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4、运用平板电脑对于学生视力的影响是否得到评估和关注。
乐雪华(勤业,英语):
问题:
1、使用IPAD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2、学生、教师使用IPAD的熟练程度会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3、人机对话与生生对话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王晓红(市北,英语):
1、从不少报道中看到,长期使用平板电脑影响孩子视力。
2、从不少普通初中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看,是否能承担起购买平板电脑?
3、个人感觉,课堂中不能少了师生、生生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4、E学习可能更有助于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让优生更优。
徐春明(清潭,信息):
1、我的理解:E学习=无纸化学习
目前来看,E学习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建议:要努力构建省级、市级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微视频等资源统一管理、提供,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程度。
2、信息接受的渠道主要是视、听。平板可能对小学以下的孩子在视力上影响更大。对听力是不是有影响,还不清楚。建议:开展E学习要有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解除家长的疑虑,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冯丹丽(实验初中,生物):
我自己前不久上了一节E学习的尝试课。
1、孩子为什么喜欢平板电脑:可以拍照,可以打游戏(具有交互性、操作感、动感强)。个人感觉,伴随着网络的普及,E学习潮流不可抗拒。
2、怎样用好还需探索。主要做法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拼图游戏、实验报告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
3、实践说明,对于E学习不要害怕,而要积极应用。不是每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要应用E学习,而要努力发挥其长处。
李雪峰(外国语,历史):
目前主要在公开课中应用E学习。从自身观察来看,感到有知识碎片化的倾向存在,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深入探讨。
赵俊杰(外国语,地理):
从刚才的讨论中感到不同人群对E学习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比如不同的学科,是不是中考学科,似乎中考学科更关注分数,非中考学科则更易于接受这些新事物。比如不同的年龄,是否为人父母,为人父母者更多从孩子的健康着眼。
我们尝试了借助微视频导学的翻转课堂。对翻转的理解:课外学、课内交流。
1、带着问题进课堂;2、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互动;3、关注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疑虑:是否会加大课前学习的负担。但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总量应该是保持平衡的。
张元丽(三中,语文):
提出疑虑:教育是否一定要推行E学习之类新潮的东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可能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
李丽萍(三中,地理):
1、传统教学方式应该保留。
2、学科间在应用E学习方面肯定存在差异。
3、用微视频来辅助预习,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比如可以为缺课学生补习;可以弥补师资水平的不足;可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个性错误,供学生反复学习;便利于内向不善提问的学生自主学习。
顾俊(省常中,数学):
觉得想向专家请教下述问题:
1、概念:什么样的学习是E学习?E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考得更好吗??
2、定位:E学习是取代常规教学,还是辅助常规教学?辅助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以什么形式来发挥辅助作用?
3、模式:E学习的主语是谁?(应该是学生)目前有没有形成较具推广意义的E学习教学范式?
4、效率:E学习对于成绩的提高作用怎样?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否作用明显?
钱铮(八中,政治):
1、教学的方法手段应该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E学习也是这样。
2、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E学习不应有害于学生的健康。
3、E学习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陶烁炜(翠竹,数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E学习,要调动学生探究课外资源的积极性。
钱黎英(丽华,英语):从不少英语老师出国学习的经历看,发达国家爱正在回归传统课堂。
王玉(小河,政治):
1、对E学习的发展充满期待。
2、对能否用好充满焦虑和担心。
柯政副教授:
各位老师发言的思维水平很高。
1、概念:E学习——E learning
2、我们处在不可逆转的世界中,对于世界的新发展无可逃避。
3、平板影响视力的证据还不充足。损伤应该会有,但不应夸大。电视也在影响啊。
4、我在新加坡看到南洋女子学院已经全员、全学科开展E学习,成效显著。
5、模式:目前来看,大规模应用的技术还不成熟。目前主要运用的例证是翻转课堂。期待更多基于苹果平台的APP的开发。
第二组
主持人:夏雪梅(副研究员)
徐德同(高中数学兼职教研员)
时间:2013.5.18
地点:常州市正衡初中
参加人员:上海教科院夏雪梅博士和常州市十多所初中、高中学科教师20多人
本次沙龙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由上海教科院夏雪梅博士介绍上海几所中学正在进行的“E学习”情况,第二阶段由常州市初中、高中各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各校实际与自身实践就“E学习”的下面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主题交流发言:
一、概念理解
“E—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E-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二、如何开发
“E-学习”:需要多方来打造
“E-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很多教育站点自身提供了一些学习内容,但是由于各自行使自己制定的技术和表现方式,所以造成了内容交换的巨大障碍。正因为如此,每个教育网站都不能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巨大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E -学习“解决方案,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超过平面网页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通过一系列工具和系统让更多的“教师”、“作者”以及“教学管理者”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社会化的在线教育体系。
可以说,“E-学习”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把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美好的学习境界,但这样的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商家等多方来打造。
“作为国际网络设备供应商的领先企业,Cisco系统公司的网络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它的培训与认证也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一般来说,Cisco的专业培训机构,主要分为 Associate、Senior、Distinguish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测试、考试与认证,其间,主要采用“E- 学习”这种先进的培训方式。不仅如此,Cisco还在中国寻求具有卓越“E-学习”影响力的培训代理,共同开拓培训市场,共同推进“E-学习”的发展。晓通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便是Cisco中国区总代理和授权的国内第一家Senior级别培训中心。可以说,这些商家在工作学习中率先使用“E- 学习”,能够有力促进“E-学习”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夏雪梅博士PPT介绍。
三、怎么利用
“E-学习”:影响教育未来
21世纪,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与学习手段, “E-学习”在未来必定能够得到大力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给在布局上存在极大的不均衡,而“E-学习”这种新的教育/学习方式不受时空及教育资源的限制,能够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为人们学习所用;另一方面,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手段正受到强烈的挑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为“E-学习”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电信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更为中国的“E-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全国上网人数有可能超过6个亿,许多城市也都在兴建自己的数码港,许多小区也有了更快的互联网接入模式。随着全社会对于“E-学习’的理解、支持和推动,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这种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学习。因此可以说,”E-学习“ 在中国将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具体的说,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先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备课时可以学习、借鉴网络的各种资源;其次,将学科中抽象的生动形象化,激趣;最后,评价时也随时修改补充,方便以后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分享网络,方便交流学习。
第三小组
主持人:顾润生
一、主持人介绍什么是“e学习”
所谓“e学习”,即为在线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脑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
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里对“e-learning”进行了阐述,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e-learning提供给学习者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e-learning改变教学者的作用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在理解“e学习”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科开展“e学习”的价值、开展“e学习”取得的经验、开展“e学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展开研讨。
二、展开交流
教师1:开展E学习要有专用教室。对“e学习”老师们都很新奇,没有感性认识,如同十几年前刚接触多媒体时一样,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逐渐地掌握。我认为开展“e学习”有许多好处,如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很容易就获得大量信息等。但在英语教学中可能是弊大于利,因为“e学习”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生只会看一些图片,而缺少交流,丢失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开展“e学习”的途径,老师们还不清楚,需要研究部门指导。
教师2:开展“e学习”我们有三种做法,一是网络资源共享模式,教师把一些资料传到网上,让师生共享;二是课堂追述模式,开课时会尝试一下,如在实验课上将学生实验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或者作业拍下来,随时加以展示;三是翻转课堂模式,把教学重点、难点制成微视频,挂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前看,课上教师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答疑和组织学生练习。
主持人:你是物理教师,和你探讨一个问题,将物理实验拍摄下来,挂在网上让学生看,而不是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这样效果如何?
教师2:这样不好,把应该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接受的过程,如小孩玩魔方,看电视后会了,但缺乏一个探究的过程。
教师3:我是教化学的,我也认为不合适,看实验视频效率是高了,但效果不好。
教师4:通过探索,在如何开展“e学习”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有些学生只是把电脑作为玩具,而不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二是怎样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会不会仅仅把电脑变成一种展示方式;三是采用怎样一种方式,怎么组织、怎样开展,仅仅是一节课还容易,如何系统化;四是怎样把e学习嵌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目前成本还很大,一个人开课,后面要十几个老师协助。
教师5:从毕业班角度来说,九年级学生没时间看微视频。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释放压力,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学生会上网抄作业,从而掩盖了作业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开展“e学习”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变革,如教学管理、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仅仅是某一方面点上的变化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教师6:开展“e学习”很有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知识爆炸导致课堂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求人才必须掌握这些能力。
但当前开展“e学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1)这种方式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转变学习方式,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就没意义了,很多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前置学习)(2)评价体系问题,美国评价是开放的,大学里早就有e学习,学生有时间自然地、自发地学习。当前考试评价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共建网站,所以e学习中如何引领学生很重要。作业的过程性评价,假期中让学生把作业通过网络传过来,教师要布置让学生不能抄的作业。(3)课程整合,数量增加,结构没变,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要达到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教学中哪些该讲,那学不该讲,要加以整合。
E学习还需要有一个海量的资源库。
主持人:是的,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影响“e学习”开展的重要因素,但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靠一两个教师、学校是不够的,力量很微弱。我们一方面要借助于专业的力量,当前有一些专门的公司在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将教师、学校的力量集中起来,上海就有一个区建立了“云池”,通过服务器将学校之间的资源链接到一起,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在一个区内的共建和共享。
教师7: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没有电脑,如何开展e学习,目前还只是一个探索、辅助阶段,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那些家庭条件差、没有时间的孩子就不适宜e学习。
教师8::E学习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是不同的,这个转化很大。当前e学习都有一个平台,上课都在平台的支撑下,学生借助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反馈,课堂是开放的,互动性很强。优点是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形象化,但在初中似乎行不通,这些软件只能解决具体的思维,更抽象的思维难以解决。
教师9:“e学习”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三、主持人总结
开展“e学习”是一个机遇,对于提高教学的信息技术含量、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于转变学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研究“e学习”。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我们主要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提高我们的数字媒体素养。数字技术的形态和变化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的速度;在各学科与专业中,数字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其重要性将继续上升。
2.要转变我们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恰当的评价标准落后于新的学术形式的出现和研究;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艺术以及其他的形式的学术作品已经不能按照传统的标准来评价或分类;传统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3.要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向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的学习模式涌现;开放课程;流媒体播客;电子课本;
4.要研究如何科学地管理信息。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能够紧跟信息、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高速发展的速度都是一种挑战;用户创造的内容呈现爆炸的增长;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海量信息,对各级管理部门是一个巨大挑战。
第四组 主持人:潘小福
时间:2013年5月18日上午9:00-11:00
地点:正衡中学
周波(实验初中):我们学校与天仕博公司合作进行学习平台的建设,现有56台平台,服务器。通过初步的实验,我们觉得开展E学习活动及培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地理学科“澳大利亚”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地球上标出相应几个大洋、大洲,进行直观性的操作,用直观成果进行展示、评价、修改,开展互动式学习活动。而在数学、生物课堂中,我们通过教学目前的理解是需要学校也相应建立一个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实施在此平台上进行,保留下影像,形成体系,建设资源库,使得硬件与软件的相互促进使E学习开展更为实效。
顾柳敏(实验初中):利用平板电脑开展E学习,我自己教学实践后觉得可以帮助我的教学进行改革,我以是一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学,逐步进入到教学的高原期,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找到新的发展点。这学期的一些尝试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做法。我感受到E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E学习要有选择,教师要将为学生包办代替的事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思考的是原有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丢东西,现在的教学我觉得更像是抛话题,让学生在话题(专题)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发展。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我的教学也不断的改进。我认为改变有以下几点:一是,人的观念的转变,二是需要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才能应对E学习环境下多变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将需要在课堂中的学习前移,转化为课前准备,形成相应的学习资源库。三是,教师自己的角度转变,教师成为互动研讨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潘小福(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学科中的E学习开展,你能结合地理学习具体谈一个过程吗?如果E学习模式下只是一个片断,预设少了,学生应该从哪些点切入呢,还是随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入,这或许是许多老师需要了解的。
周波:比如地理教学中地球上各地名的矢量图的拖动,标注具体位置,就可以转变从平面上的机械,不能修改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借助校园平台,使得这个过程更具备交互性,使学生的交流可以更为直观与直面。
毛文意(实验初中):我们学校是全国百所E学习实验学校之一。在研究初期,我们思考的是技术,发现技术的使用总会有一些障碍,技术无法支撑教学设计,其后的磨课中,我们又发现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反而在教学设计上。技术是为设计服务,不是为课堂中的教师行为服务的。这样我们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常听老师这样说“如果用了与不用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用呢?”等等这样的评价,说明老师在理解E学习中还存在误区。这就是技术不是为教师的讲授服务的,而是为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数据的使用来达成对教学设计的改善。比如一个学生是否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我们只能用观察的方式,但不能一节课处于常态观察下,但技术却可以做到,可以分析学生的完成任务量与质量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数据分析才是教师E学习的基本任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流程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比如生物教学研究中,我们改变一讲到底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成果上传形成全班交流资源,提供给所有学生观察与使用,而教师则反复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差异,进行错误分析。课堂中就是通过教师的这些帮助与点拔,让学生从简单知识走向“能力知识”,这样学习活动就变成了智慧劳动。
潘小福:这项研究其实在北京已有案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形成成长档案,网络平台系统自动为每个不同个性的学习提供帮助,制定学习详细的活动菜单,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了模块学习。同样也关注到了学生差异与错误的应用。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等地开展的翻转课堂,就是从讲到练再到讲的过程,变为先在家自学,将问题提供成学习资源,课堂上集中突破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练习,提升学习效益。
张亚鸣(实验初中):我进入此项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不过前期我也尝试过微视频、微课堂等内容,我今天想从这些与E学习开展对比。我觉得E学习自由度大,直观性强、操作性强,课堂能从控制走向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尤其是利用平板电脑后主动的参与探讨情况明显提升,因此是否E学习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易操作活动。当然,这其中同样也存在着小组合学习。比如我们学校与华师大联合研究的“自然分教”课题状态,学生交互提升,但同样带来了课堂纪律等明显的变化,注意力分配在此基础上是退步的。其次在前期的课堂中,我采的是“流程式”方式教学,虽然心里想的“开放式”,但实施起来真做不到。尤其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我觉得问题不聚焦,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其二,英语教学中的读、写、音标等基础性识记内容,我感觉实行E学习也存在问题,如果用自由开放式,学生首先少了独立思考与耐心识记的过程,不利于知识内化。
潘小福:“自然分教”中学生的座位也是T型常态化吗?我们小学里也有相同的实验,我们采用翻牌的形式,聚焦共性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个性问题,或课后解决。在新授部分采用自学,学习模式状态下提炼问题,供小组合作解决。但这里也存在问题,即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明确需要进行哪些指导,也就是针对性,同样对于一些只需识记的内容则需个性化的练习,这些我们可以提供学习平台进行解决。比如我们可以设计题组由电脑随机出题,智能化的从学生练习错误中找到问题、提供相似问题给学生进行重复。
许秋霞(二十四中):昨天我也有幸参与了实验初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就是工作室活动中我们的工作室老师也在谈这两节课,我们感觉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及效率上,不是特别高,因此我有一个问题:准备这样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
周波:这样的公开教学活动一般需要二个星期。昨天的课,我们主要是想一种常态下分析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我们开放了过程,让各位老师观测日常E学习中学生、教师的问题。主要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也在思考,哪些内容适合于E学习中平板的介入,哪些则不需要。比如复习课、数理计算中是否同样可以,这就是昨天数学研讨课的一些我们想作的研究项目。
毛文意:我们是用技术来分析问题,公开课的教学是一种研究状态,一般周期确实比较长,我们想通过几个学科的研究,形成一些基本流程,这样可以形成较多的资源平台,日常研究推进或许更为有实效。我们想E学习平台下,我们的学习是及时反馈,也在思考如果通过“切屏”的方式推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照片式上传、屏幕互动等等。
潘小福:在平板上进行书写板的研究或许会给大家启发,这样学生的成果就可以确立下来,随机入到学习活动中。
殷爱梅(花园中学):对于E学习其实我也看到过许多失败的案例,不过我还是相信在技术应用用理念是第一位的,我们要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丰富知识获到的途径,这样媒体的使有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我个人感觉要从做课程的加法,转变为对课程内容的划分,就是基于学习方式的变化,丰富拓展方式,一是改变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二是从社会发展领域的某一学科改变学科学习方式。目前E学习开展我觉得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单纯是提高学习兴趣,但如何常态、如何深入、如何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来突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彭志荣(勤业中学):学科教学中的E学习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不单纯指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中的实施要保证教学效果最大化、自主性建构知识,解决知识建构中的差异。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中,我们采用任务包、提供学习素材的方式开展,用技术辅助学生解决认知学习中的差异,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展现自信、生命活力。我认为E学习范围很大,比如投影、锐博平台、无线网络平台等等这些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自己曾仿照微视频的方式,通过教师解读重点、难点的方式,展开“展评式学习”。做到了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中的认知差异。展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针对性的加以解决。由此看来,E学习状态下教师的备课量是大的,我们不是为了E学习而学习,而是为提升教学功能而开展教学,这样能拓宽我们的E学习视野。当然项目范围也是很广的。如何提供课时中的教学效率呢?我个人认为微视频要走出视频,立足于单纯的知识点,而是体现学习的方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反复,比如前面老师们提到的“屏幕”问题,我也在思考。
陈建伟(新北区教研室):这点有一个借鉴,比如默尔本大学中教授的课堂可以随机点播,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在线平台,同样可以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
宋如峰(外国语学校):我有二个疑问:一是微视频点演率太低,为什么,怎么办?二是,学生对电脑使用中学校、家长的限制问题,如何来突破,毕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周秋去(外国语学校):我们的E学习推进想立足于学生建立“多元化”、“多通道”的平台方式,但有些内容十分难。比如我教学的化学学科,小组学习比较困难,如何开展E学习,而且很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比如实验等。
周波:大家提到的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现实,我们想课程架构与学校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可能是关键,但确实有些问题无法在课堂上解决,这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才实施“自然分教”的教学模式,想力求从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
彭志荣:老师讲15分钟以上,这节课就没有练习时间,这节课就不是好课。E学习要看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将认识以差异化方式“展示”,这样提高参与度,也就是我们学校搞的“展评式”学习法。
潘小福:我的想法可以借鉴E学习中的“书写板”研究。一是提升互动性,二是资源的呈现可以由平台进行系统归类呈现,再对某一类进行微视频拓展,这样有助于自主学习。其三是作业放入展评环节,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后,再进入到配套练习训练中,使学生明确最希望知道的是什么,怎样想到的呢?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周弘恺(省常中):我在思考为什么一定要用平板呢,其他信息平台是否也可以开展E学习项目学习呢。作为辅助学习,引入信息的作用是大的。一是信息量大,二是对数据统计能及进分析。下面我谈谈及时分析的问题。对于过程的分析我有以下几个想法:1、可以判断出题时间,2、可以判断做题次数,3、可以展示做的书写过程,这时可以引入微课程的方式。我们学校开展的是基于智慧型E学习互动教学的研究,分别从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方法入手。学生在课堂中还不了解的知识,作为学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讲评后再进行专项练习。这里我有必要讲一下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也可是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与判断,提出练习的内容,动态生成式的成果标签,能推动学习中资源的利用,提升学习效果。同时,E学习在课外同样可行,比如家庭学习、社区学习、远程学习等。
张震(省常中):E学习的主体核心是服务,针对不同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我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常态化的实施。就我们数学学科来言,有些内容确实不适合开展。比如习题课,课堂中需要展现学生的完整的思考过程,但E学习的展现往往达不到每个人的完整性。因此我的想法是如何提升教师技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在观念上实现。不是说这样的一种课型不行,其他也不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感受到除了书本学习,还可以有其他的学习方式与途径。我的一些学生在国外发过来一些作业,其中计算器,办公软件的使用就比国内的学习要求高,不一定是专业的,但解决一下具体项目中却需要使用,这就说明E学习的展开,对于学生目的也是一种观念的形成。不是要形成什么,而是留下些什么。
顾弘(北环中学):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是不是只有平板就是E学习,是不是所有学科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开展E学习。我们学校也是实验学校之一,但目前还未能配置相应的硬件,但并没妨碍我们开展E学习研究,我们同样也关注了流程式教学的过程,实施互动交流式学习,以任务包的形式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菜单,实现个性性学习,体验过程。同样我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实验怎样做,要不要在信息媒体下做,还是传统的实验操作。
大家:只有无法亲身实现的才需要通过媒体实现,能亲身实验的当然是获得直接经验好。
毛文意:比如一个爆炸的实验,我们观测其过程中的能量的外扩过程,亲身实验无法实现,用媒体的辅助观测进行实进模拟就能帮助学生具体观察,获得直接经验。
潘小福:我也有三个小例子,一个是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一般是学生较难记忆的,但并不是所有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设计的平台训练中,可以自主出题让学生练习,平台主动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分析错误点,并进行调整,针对练习问题随机出题,实现针对性练习的目的。第二个是E学习可以提升互动交往的过程,从传统的随意性交流到指向明确的针对性交流,使学习更聚焦,第三个是积极应用一些现有的教学小软件,比如在活动前给大家看的小短片中,统计图表的形成就没有用EXCEL中的,而是应用了一个小软件,帮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体验不同统计图中的价值与应用。这样的一些做法,就可以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与精确化,不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而是基于对不同个体实际问题的分析。
潘小福:接下来我们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小结,感谢各位的智慧分享。我们从实验初中与勤业中学的交流中了解到两所学生风格不同的E学习研究模式,通过不同平台的研究形成各自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二是E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三是E学习着力点在于选准内容,不能用E学习包打天下,要注重方式、方法、高效与实质的推进;四是开展E学习项目重在教师观念的改善;五是要实施E学习教师必须要有技术能力的支撑。我们下阶段E学习项目活动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尝试:一是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展评方式的研究;二是对流程式与开放式(自由式)学习任务的架构与展开;三是对差异资源的选择与聚焦的研究。希望各位回到各自的教学现场,积极研究,形成对学科教学环境中E学习的深入认识与实践。谢谢各位。
第五组 主持人:龚国胜
1.什么是e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百草园小学张静等老师:
e学习,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仲全新学习模式。以e 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2.开展e学习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通常应该具有下列条件:一是e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e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e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e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e学习资源是e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e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e学习方式。利用e平台和e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3.e学习的优劣分析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1)资源丰富。有专门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和老师需要用什么资源的时候都可以到专门的库中寻找。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学习兴趣增加。
(3)信息处理智能化。以生物课为例,相关的软件能够把人体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局部组织可以轻易放大,如神经元都可以放得非常大,让你看到里面的结构。这一点是多媒体课件或PPT等做不到的。
(4)反馈及时。对学生学习的现状教师能够同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能够及时知道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并且强大的软件功能能够及时对学生在各个学习点的错误率进行统计,这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e学习的最大问题是教学的设计。一节课首先要由学科老师先进行设计,然后再交由一个团队组织开发,而这个时间一般都得在2周以上,人力、精力的投入非常大。e学习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关键还是看学科教师的素质,只要学科教师能够有水平围绕活动设计出脚本,团队才能开发出相关的学习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环境的作用。e学习最适宜在理科方面开展教学,尤其是实验动手学科。人文类的学科尤其是语言类的学科要慎重采用,人机对话相比人人直接对话,显然不利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e学习究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和研究。
4.e学习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有哪些?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1)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信息化社会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量和知识量迅猛增长,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2)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主宰者的地位。每一个课堂,几乎都是老师在讲,而没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教师由过去教学中的课堂主宰者转为与学生一起交流的伙伴—平等的交流者。
(3)教师要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辅导者之外,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不难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上软件可以支持师生之间的合作。
(4)教师要从呆板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具有稳定的学习环境系统,课程设计开发都由固定的部门来完成,教师并不需要对此做过多的研究。而在采用了各种电子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中,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具有了课程设计开发的主动性。教师不应只是“经验型”、“勤奋型”的教书匠,更应是“科研型”、“学者型”、“创新型”的学问家。
龚: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基于信息技术来思考和组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技术怎样发达,它也只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所以,e学习也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媒介,一个基于电脑学习的媒介。首要的因素仍然是教师的素养和基本功,e学习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见e学习并不自然具有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功能,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一起为之努力。